亚马逊搞事情!Buy for Me新功能上线,这是要自己干代购的节奏?

跨境头条1周前发布 admin
1,072 0

家人们,最近我逛亚马逊App的时候,无意间瞅见一个新按钮——Buy for Me 。刚开始我还以为就是个“帮朋友下单”的普通功能呢,结果一点进去,好家伙,直接惊掉我的下巴!

亚马逊这是咋啦?竟然开始自己搞“代购”了?而且可不是跨国那种代购,是直接帮你从品牌官网下单啊!


你们说,亚马逊为啥突然就搞起“代购”这事儿了呢?

虽说亚马逊的商品库那叫一个庞大,都超过3亿SKU了,但还是有不少大牌没在这入驻。像有些潮牌、美妆尖货,还有限量款啥的,在平台上根本就搜不着。

以前啊,用户要是想买这些商品,那可麻烦了,得自己退出App,跑去品牌官网重新注册,填地址,输信用卡信息……一套流程下来,体验感差得要命! 不过现在好了,「Buy for Me」直接就把这个痛点给解决了。就算品牌没在亚马逊上架,用户在亚马逊App里也能一键下单品牌官网的产品,连跳转都省了。简单来说就是:不在我这儿卖?那我替你下单!


这Buy for Me 到底咋操作呢?

这功能背后可不简单啊,它融合了亚马逊自研的Bedrock平台 、Nova系统,还有Anthropic Claude模型 ,具备了Agentic AI自主执行能力。啥意思呢?就是授权之后,AI能自己帮你完成搜索、比价、选购、支付等一整套流程的操作!用户只要点一下,剩下的全交给AI搞定就行,用起来就好像给亚马逊配了个“万能代购机器人”一样。

目前这项功能只对部分美国用户开放,iOS和安卓的亚马逊App都支持


操作逻辑那叫一个丝滑:

首先是搜索商品,输入关键词之后,除了能看到亚马逊自营和第三方的商品,还会多一个“Shop brand sites directly”模块。

接着就是发现Buy for Me,要是看到某些商品下方有「Buy for Me」按钮,点进去之后,就能看到官网商品页面的价格、描述、图片等详细信息。

然后一键购买,确认没啥问题后,点击「Buy for Me」,系统就直接跳转到结算页面了,用户只要输入收货地址,选好支付方式就行。

关于隐私安全这一块也有保障,订单支付信息会以加密的形式传送给品牌官网,亚马逊没办法查看历史订单或者账户记录,能确保用户的隐私。

还有订单追踪,所有“代购”订单都能在App里跟踪物流,配送服务和亚马逊自营的是一样的。

不过售后服务方面,亚马逊只负责下单和发货,售后责任它可不承担。后续要是有退换货或者售后纠纷,用户就得找品牌官网解决。


有人可能就会问了:亚马逊这么做,这不就是把用户往别人官网送吗?

其实啊,表面上看是“为他人引流”,但本质上是在给自己开拓新战场呢!

这一招不仅增强了用户粘性,还把亚马逊的“物流+支付+AI系统”打造成了服务工具,无形中强化了平台闭环。

特别是对那些还没在亚马逊开店的品牌来说,「Buy for Me」让它们有机会借助平台曝光,测试一下流量和市场情况,未来很有可能反过来“逼迫”这些品牌入驻。

那这个新功能对卖家来说,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坑呢?


先说说利好的方面✅

那些没在亚马逊开店的品牌,能借助平台的流量打开新客源; 用户下单流程变简单了,转化率也能提高; 对消费者来说,比价和下单一步到位,体验感简直满分!


再说说让人担心的点 ❌

亚马逊自营商品会优先推荐,这样一来,第三方卖家面临的价格战会更激烈,流量也会被稀释;

要是AI下单的逻辑不严谨,可能就会出现错误下单、售后处理不清楚等问题;

对中小卖家来说,“被动参与”Buy for Me 生态之后,利润空间说不定还会被进一步压缩。

这一波新功能上线,意味着亚马逊正在全面打通“搜索即交易”的全场景路径。以后啊,从外部平台跳转过来的流量,会越来越多地被亚马逊截胡!


要是你是亚马逊卖家,我建议你赶紧行动起来:

监控Buy for Me功能带来的影响,看看会不会和你的商品有冲突;

优化自家Listing的内容和价格策略,提高搜索曝光的权重;

打造品牌力和差异化的卖点,可别陷入同质化比价的“地狱”里!

最后我想说,亚马逊这步棋可不简单,可不只是“让AI帮你买”这么回事,这简直就是一次大规模的电商模式升级啊!

未来,用户购物会更依赖平台AI的判断和推荐,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手动比价、搜索、筛选了。这对卖家来说,可是提出了新的挑战:你不光要把产品和价格做好,还得知道怎么“讨好AI”才行。 新一轮的平台红利期已经开始啦,要是跟不上节奏,那可就只能被“卷”走咯!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