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好多人私信问我:“打算做亚马逊啦,是先把店铺开起来好,还是先琢磨选品呢?”讲真,这问题太逗了,就跟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。
答案其实很明确:账号得先搞起来,选品研究也别落下,两手都得抓,两手都要硬!
01 开店流程,远比你想得麻烦
看了亚马逊最新的官方注册流程文档,我真是忍不住吐槽:现在在亚马逊开店,简直就像历经“九九八十一难”!从企业信息、营业执照,到负责人身份证明,再到受益所有人信息、银行账户验证、信用卡绑定、月租缴纳、两步验证设置、税务信息登记……一步接一步,环环相扣,只要有一环出问题,那可就全白搭了!
尤其是卖家身份验证这一步,特别容易卡壳。现在亚马逊几乎对所有新开店都要求视频验证,有时候还会冷不丁地要求明信片验证,或者往登记地址寄送 PIN 码。这意味着啥?你可能资料都填完了,钱也交了,结果还得眼巴巴等上 7 – 10 天才能收到验证码。
更让人头大的是,资料要是有一点不匹配,就可能触发二次审核。像营业执照上的公司名和填的不一样、受益所有人信息含糊不清、地址证明材料不全等等,都会导致申请被打回来。一旦被退回,不仅得重新提交,还可能被系统标记成“有问题账户”,接下来的审核流程会更严格。
我见过最离谱的,有个卖家上传的营业执照照片带水印,被系统判定“材料不清晰”,打回去重新提交。等他重新上传后,系统又觉得短时间内频繁改信息有异常,要求视频验证和明信片双重验证,这一来二去,整个过程拖了差不多两个月!
除此之外,税务信息登记、银行账户验证也都是常见的卡点。特别是国际卖家,银行信息验证通常得花 3 – 5 个工作日,要是税务信息有疑问,可能还得提供额外证明文件。整个流程紧密相连,随便哪一步出错,都意味着时间成本大幅增加。
02 选品研究,得实实在在测试
说实话,选品那可是做亚马逊生意的关键,直接决定了你这生意能做多大。但好多新手就只知道在数据筛选阶段打转,纠结各种指标,就是不敢实实在在去测试产品。
数据工具能告诉你销量、评论数、BSR 排名这些,但它没法告诉你消费者真实的使用体验。我见过不少卖家,花几百块买个选品工具,然后盯着数据看几个月,就是不敢下定决心去测品。这就好比学开车光看驾驶手册,不上路实操,永远都开不好车!
真正厉害的选品高手都清楚,测品比选品重要多了:
样品评估 – 从多个供应商拿样品,对比质量
小批量测试 – 先小范围上架,看看实际转化率
使用体验测试 – 找目标用户实际用一用,收集反馈
竞品拆解 – 买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回来分析分析
给你们讲个真实案例,有个做厨房用品的卖家,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款蒜压器市场潜力挺大,BSR 排名不错,评论数也合适。可等拿到样品实际一试,发现操作起来不顺手,清洁也麻烦。要是光看数据就大量进货,那后果简直不敢想。后来他调整了设计,解决了这些问题,产品一上线,反响特别好。
不过呢,选品研究和测试虽然重要,但它和开店流程可以同时进行,而且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。你随时想停就停,想调整就调整,想重启也没问题。但账号申请要是被拒了,可能会影响后面再次申请的成功率。
03 双管齐下,才是正途
与其纠结到底先开店还是先选品,不如学会“两条腿走路”。具体咋操作呢?
先把开店资料准备好,提交申请。按官方流程,从准备到审核至少得 2 – 3 周,有的甚至要 1 – 2 个月。这段时间可就是你研究选品的好时机。等账号批下来,你心里早就有底了。
最关键的是,开店过程能让你了解亚马逊各种规则限制,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你的选品决策。比如说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品类得额外审核,有些产品有特殊限制,这些信息能帮你避开选品陷阱。
当你提交完营业执照等资料后,别干等着,马上投入选品研究,并且进行实际测试:
买目标品类里的热销产品回来分析分析
联系供应商拿样品,自己亲自体验体验产品
把竞品所有 1 – 2 星的差评都仔细看看,找出产品的痛点
要是方便的话,让身边朋友也试用试用,收集下反馈
这样,等账号审核通过的时候,你不仅有数据支持,还有实际用过、体验过的产品可以马上上架。
我有个做成人用品的朋友,原本打算先把选品研究透了再开店,结果眼睁睁看着一款爆款产品需求暴增,就因为没账号,错过了最佳入场时机。等他店铺终于开起来,市场都被先行者占了大半。从那以后,他逢人就说:“先注册账号啊,这可是血的教训!”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